
资源整合“平台化”运作 私募或掀合并热潮
近日,两家“汇添富系”知名私募正心谷资本、上海润时私募同时宣布,将于近期开始启动整合,引发市场关注。这并非知名私募机构首次启动合并,此前业内早有成功的先例。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私募行业竞争加剧,监管日趋严格,私募基金设立、存续的门槛逐步提高,不同私募依靠合并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可能会成为顺应优胜劣汰趋势的有效方式,兼并整合或许也将成为接下来私募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华泰证券:减持规则落地 看好证券板块修复机会
华泰证券指出,减持规则首次以规章形式发布,法律位阶提升,体现资本市场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规则优化将强化市场公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有助于耐心资本的培育,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券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看好板块修复机会。全文如下华泰|证券:减持规则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减持规则首次以规章形式发布,法律位阶提升,体现资本市场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最高反弹近30% 消费主题基金强势“回血” 看好家电、教育、出行等板块
2月以来,伴随着消费板块持续回暖,一些消费主题基金开启大反攻,最高反弹近30%。数据显示,2月1日至5月24日,有52只消费主题基金(仅统计主代码)涨幅超15%,反弹幅度在20%以上的有14只。其中,反弹最迅猛的是财通资管消费升级一年持有A,区间涨幅达26.08%。一季度,该基金重仓养殖、白酒、家电出海等板块。紧随其后的是华宝新兴消费A,区间涨幅为25.23%。

港股基金大回调 又是熊市思维作祟?后市或将螺旋式上涨
在一片高歌猛进中,港股基金的回血之路突然急刹车。今年的港股产品已成为许多“一拖多”明星大佬赢回业绩和面子的核心所在,不少顶流基金经理年内最佳业绩均在港股产品上,但随着多只关键重仓股的大幅回调,港股主题基金的净值跳水也引发基金持有人的关注,港股基金的反攻趋势结束了吗?

公募基金规模年内增长超11% 债基新发份额居首
截至2024年4月底,公募基金规模增加超3万亿元,较2023年年末增长11.52%。基金规模持续增长,新基金发行表现也持续向好。今年3月和4月新成立基金发行份额连续突破千亿份,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最高。

重大信息遮遮掩掩 基民知情权何以保障?
近期,基金行业涉及人事变更、薪酬变更等传闻不断,各种猜测和传闻四起,其中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传闻更是沸沸扬扬。自媒体时代,各种猜测、臆想更加剧了不实信息的传播,对基金从业者以及基金持有人造成较大困扰。而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对象,基金公司却大多数三缄其口,对于一些重大信息的披露也是遮遮掩掩。

近半主动权益类基金“收复失地” 今年以来逾2000只产品取得正收益
截至5月24日,上证指数自2月6日以来已上涨14.31%。市场回暖背景下,不少主动权益类基金“回血”迹象明显。4426只有业绩展示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下同)中,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的基金共2021只,占比约46%,接近五成。从收益率情况来看,部分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亮眼。截至5月24日,46只基金今年以来净值涨幅超过20%,净值涨幅在10%以上的基金则有436只。

重名基金扎堆 专家直呼“犯晕” 公募如何破局“同质化”?
“万基”时代下,基金“同质化”议论声居高不下,最直观的表现要数基金“重名”现象。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在目前近1.2万只基金中,以“价值”“成长”“优选”“回报”“竞争力”等词汇命名的基金扎堆明显。此外,还有基金名用一字串联,三个金字组成的“鑫”字最为常见。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重名基金的时间跨度竟长达20年。

A股市场行情回暖逾700只主动权益基金产品年内浮盈超10%
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30.78万亿元,总规模首次站上30万亿元大关,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作为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权益类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贡献了超1500亿元的规模增量。

万亿级公募官宣!年内已有十余家基金管理人变更总经理
在总经理一岗空缺5个月后,这家万亿级公募终于迎来新任人选。5月25日,博时基金公告称,张东新任公司总经理,公司董事长江向阳不再代任总经理。除博时基金外,公开资料显示,年内还有摩根士丹利基金、九泰基金等十余家公募变更总经理人选。此外,还有部分机构变更董事长人选。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公募高管频现变更或与市场环境不佳、个人谋求更好发展或业绩考核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本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