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产业:成绩与隐忧并存,破解之道何在?

网络 2025-07-22 07:20:34
证券研报 2025-07-22 07:20:34 阅读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产业成绩瞩目,10亿美元以上大额对外授权交易频现,上半年交易金额接近去年全年。但隐忧浮现,中国创新药企业将新药专利授权给国际巨头,价值是否真正体现?定价权在谁手中?是否存在低估?

“贱卖”之殇

今年6月,“抗癌神药”BNT327交易轰动医药界。百时美施贵宝与BioNTech合作,获得开发和销售权。这款新药源自中国普米斯,BioNTech以较低成本获得其全球权益。类似情况屡见不鲜,国内创新药企的新药管线成为跨国巨头眼中的“潜力股”,往往在上市前就被“贱卖”。

创新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点,但定价权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企业明知不是出售好时机,但为解决资金困境只能选择卖掉。医药魔方董事长周立运也表示,对外授权更多是被动无奈之举,导致中国创新药资产被低估。

定价之痛

大量创新药企“卖青苗”背后,原因在于仅靠中国市场很难收回成本。国产创新药的中外定价价差过大,以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为例,美国售价是国内医保价格的33倍。相比之下,进口创新药的中美价差小很多。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表示,我国创新药长期处于全球价格洼地。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表示,不能把创新药变成白菜价。金春林也表示,部分药物国内定价过低,药企靠中国市场回收成本困难。周立运指出,创新药在国内定价普遍较低,影响了利润空间和议价能力。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吴晓滨表示,需要进一步拓展商保等多元化支付手段。

入院之难

新药进医院需要遵循《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新药入院被喻为过“七大关”。新药进院难现状,让创新药企业面临漫长的市场准入周期。周立运透露,美国一款新药上市后半年销售额可达10亿美元,而在中国市场,新药从上市到销售额满10亿元人民币,往往需要长达10年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敖虎山和龚卫娟也表示,创新药和高端医疗设备进入医院面临多重机制障碍,制约了医药企业创新积极性。目前,创新药物在医药市场的整体占比还偏低,我国传统的“重住院、轻门诊”医保模式制约了创新药的临床使用。

破解之道

当前创新药企业面临的核心痛点,是缺乏一个强大的内需市场建立“内循环”。好在,这一痛点已经在最新的政策中得到关切。6月30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16条具体措施。其中,“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的确立是最大亮点之一,将为高价值创新药提供新支付渠道。

针对创新药入院难问题,“16条”明确要求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或“品规数量限制”为由影响创新药配备。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创新药销售市场规模达1620亿元,商业健康险支付占比仅为7.7%。太平洋人寿原董事长徐敬惠表示,商业保险将成为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的重要力量。

不仅如此,“16条”还着眼于提升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提出多项举措,包括搭建平台,促进国产药品进入海外市场;支持鼓励商业保险扩大对创新药的投资规模等。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