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行情分析:资深投资人陈嘉禾解读配置逻辑
随着半年报陆续出炉,银行业上半年经营情况浮出水面,行业盈利下行压力较去年同期缓解,主要压力在息差收窄及个贷、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释放。银行股作为高股息红利股代表,今年二级市场表现持续领先,但近期伴随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涨幅回落。科技热潮再起,成长股与蓝筹股轮番“对决”,银行股行情是否结束?近日,资深投资人士陈嘉禾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给出否定答案,并分享看多和配置银行股的逻辑。
陈嘉禾曾在平安资管、信达证券负责投资研究,现为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其投资组合自2023年超配金融股,收益率良好。他指出,今天的银行股和10年前已大不相同,最大的变化是房地产行业的“雷”逐渐拆除,最危险阶段已过去。2015年牛市时,房地产价格泡沫高位,很多价值投资者对银行股的担忧来自房地产领域不确定性,如今这两方面担心都不存在了。此外,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也降低了银行坏账率。
不过,银行股现在需担忧的主要问题是净息差收窄,但这是一项整体可控因素,且净息差已接近底部。陈嘉禾分享的第二个逻辑是,银行股上涨并非“一时之功”。此轮行情中,多数国有大行表现不俗,如农业银行市值登顶。哪些资金在买入银行股?陈嘉禾认为,交易型资金厌恶长期低估值资产,配置型资金则相反,会在银行股价足够便宜时买入并长期持有,使得交易筹码向配置盘高度集中。他举例,2023年下半年自己将金融超配到45%~48%,主要考虑房地产行业转危为安及港股银行股估值低。
此轮银行股行情的另一特点是港股、A股齐涨,AH股溢价率收窄。陈嘉禾认为,随着股价上涨,港股内银股吸引力有所下降,但估值还不贵;A股银行股整体仍比港股贵,但差距在缩小。关于判断银行股贵不贵,陈嘉禾认为关键是估值,而非短期涨幅。国内资质较优的银行股合理估值(PB)应在1倍~1.5倍左右。他强调,银行作为顺周期行业,可预见的冲击因素减少并不意味着无风险,投资时应关注银行内部管理和风险管控水平等。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