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贷款活跃,科技企业成银行支持重点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贷款业务持续活跃,科技企业并购成为新热点。截至8月28日,年内已发布20余份并购贷款申请事项公告,涉及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机构。随着监管试点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5个多月以来,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并拓展并购贷款业务,23家上市企业获近200亿元授信,授信主体多为科技企业,显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随着并购贷款相关支持政策逐步落地,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业务边界将不断拓宽,尤其是针对科技企业的服务空间进一步扩大。银行通过调整授信思路、优化融资条件,正在为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提供更强支持。
银行积极参与并购贷款业务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向银行申请并购贷款的相关事项公告。8月28日,凡拓数创(301313.SZ)拟申请不超过6100万元并购贷款,用于收购浙江禹贡信息51%股权;8月22日,赛意信息(300687.SZ)子公司拟申请1.91亿元授信额度,公司预计提供连带责任保证。Wind统计显示,2025年1月1日—8月28日,上市公司发布24份并购贷款相关事项进展公告,接近2024年全年数量。
南华仪器(300417.SZ)8月5日公告显示,向招商银行佛山分行申请贷款1797万元和4500万元,分别用于南昌市微轲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股权收购和广东嘉得力清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收购。香浓芯创(300475.SZ)日前公告强调,根据公司业务发展与资金成本管理需要,结合当前市场利率环境,公司及子公司与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签订相关协议,公司向浦发银行申请人民币2亿元并购贷款用于对前期部分存量并购贷款进行置换。
企业预警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8月28日,23家上市企业获得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601166.SH)、中信银行(601998.SH)等多家银行批复的并购贷款授信,涉及授信总额约188亿元。从企业类型来看,获批并购贷款的上市企业多以科技企业为主。某国有银行深圳分行对公业务经理透露,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做并购业务的积极性高了很多,特别是人工智能、半导体、高端制造等硬科技领域成为并购的热门赛道。
政策松绑激活并购市场
3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展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工作,试点适度放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部分条款,其中对于“控股型”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额“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7年”放宽至“一般不超过10年”。8月20日发布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控制型并购贷款占比上限提至70%,参股型并购纳入许可范围,并设置1000亿元资产规模门槛,引导大型银行聚焦高风险交易。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管理办法》是对《指引》的一次全面修订,旨在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求,进一步活跃并购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盘古智库余丰慧认为,此举将促使市场集中度提升,中小银行可能需寻找差异化竞争策略或合作机会,而大型银行则有机会扩大市场份额和服务范围。
需构建差异化评估体系
商业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方面发挥着日益关键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康德智库专家刘诚冬律师表示,此前并购贷款主要依赖企业控制权作为还款保障,多集中于控制型并购,而参股型并购长期缺乏明确的融资规则。《管理办法》明确该类业务的合规框架,不仅使银行开展参股型并购贷款有据可依,也为企业通过参股并购实施项目整合时依法申请银行贷款提供了制度支持,避免因规则缺失所导致的融资困境。
余丰慧认为,银行开展参股型并购贷款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是因为参股型并购涉及的控制权不完全转移,增加了信息不对称和估值不确定性的风险。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袁帅进一步指出,参股型并购中,银行对目标企业控制力弱,增加了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可能隐瞒不利信息,导致银行难以准确评估风险。
在余丰慧看来,为应对这些挑战,银行需要建立更严格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增强尽职调查、完善信用评级机制、设立专门的并购贷款审批流程,并确保贷后管理的有效性以监控项目进展和企业运营状况。此外,余丰慧还强调,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并购往往面临技术快速迭代、市场不确定性高等特点,传统信贷评审模式难以全面覆盖其风险,为此银行需建立差异化的评估体系,注重考量技术创新潜力、市场需求预测、管理层执行能力等非财务指标,并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及其他现代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更好地支持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有效管理金融风险。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