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快消品化:迭代加速下的车企竞速与理性回归

网络 2025-08-21 02:35:54
股市要闻 2025-08-21 02:35:54 阅读

  “一顿饭的工夫,便有一款新车进入市场。”这已成为中国品牌车型惯常的更新节奏。即便在“反内卷”的当下,国内车企推新车的节奏仍在提速。数据显示,当前国内车企日均新车迭代率已攀升至3.2款左右,汽车快消品化趋势显著。

  在“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的节奏下,汽车呈现出“快消品化”趋势。这种更新,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了多样化选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家车企的竞争压力,提升了车企踏准市场节拍的难度,不少车企在竞速焦虑中“紧赶慢赶”式上新,以避免被挤下牌桌。同时,新能源车企推新加速,也引发了关于汽车快消品化的广泛讨论。

  近期,小米、零跑、小鹏等企业陆续发布半年经营业绩,造车新势力正在集体跨过“盈亏平衡点”。在“上量”竞争之后,围绕技术、品牌、生态的终极竞争依然胶着。有受访者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终将从“百舸争流”的春秋时代,迈向“强者恒强”的战国纪元,新的竞争范式将催化“七雄”格局的推进节奏,汽车市场格局加速演变。

  快消品化

  直播带货、线上下单、“硬件预埋+软件付费”……各种力量的推动之下,汽车的换车周期提速,消费模式向快消品靠拢。在国家级二手汽车评估师张泉看来,电动汽车的快消品属性由其核心——电池和算法所决定。“两者都具有寿命相对较短、迭代越来越快的特点。电池通常在使用八年后健康度降至70%以下,续航能力下滑、自燃风险增加,而更换电池包的成本可能高于车辆残值。另外,随着摄像头、激光雷达、车载芯片等智能硬件上车,算法和软件遵循摩尔定律快速迭代,也让汽车快消品化的趋势难以阻挡,汽车更新周期缩短。”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曾公布过一组数据:中国汽车保有量超3亿辆,平均车龄约8年。传统燃油车的换车周期约为6—8年,新能源汽车缩短至3—5年左右。新能源车企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从过去“三年一改款,五年一换代”,到近两年已实现“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有车企负责人将其形容为“年抛型电车”。快消品化之下,电动汽车贬值节奏整体加快,个别车型首年贬值率甚至高达50%。

  “新能源汽车不但要买得起,还要亏得起。”张泉表示,“燃油车时代,新车到手打八折,开三年打六折。如今,新车到手一年可能就打七折,开两年价格就可能腰斩。”加速迭代对车企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任职于某德系汽车公司的李芳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迭代一方面有利于车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保持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频繁改款换代可能引发消费者观望,影响购车决策。并非所有受访者都认可“汽车成为快消品”的判断。岚图汽车CEO卢放认为,即使用户换车频率加快,安全、耐用、可靠依然是首要标准,这意味着不能用快消品的逻辑开发汽车。造车永远要符合“车规级”标准,而非“消费级”标准。

  竞速焦虑

  汽车迭代“迭”的是什么?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天花板压低的情况下,卷参数、卷配置成为车企的共性选择。例如,由理想汽车掀起的“冰箱彩电大沙发”风潮,短期确实带动销量大涨,但也引发了“究竟是消费需求驱动的创新,还是技术竞争乏力后的避重就轻”的质疑。被“卷”起来的配置是否为“真刚需”,开始出现分歧。前述车企负责人举例,一些车企强调流线型设计,采用隐藏式门把手。“此举虽能小幅提升续航,但也可能放大安全风险。”

  “反内卷”背景下,多数车企依然积极推新。有新势力车企负责人表示,这是基于市场需求作出的判断。“单一车型有局限性。只有不断细化市场需求,才能保证市场份额和品牌活力。”印证案例之一就是特斯拉。Model Y六座版8月19日正式上市,主流判断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弥补车型换代太慢导致的吸引力下降的考量。多数车企的推新节奏,看似主动选择,实则是被动卷入。“很多是被时代的车轮推着走。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变成没有终点的技术冲刺与产品迭代竞赛。车企被卷入一场‘创新马拉松’,不仅要跑赢对手,还要超越昨天的自己。”前述新势力车企人士表示。

  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阶段,用户需求被切割成无数细分赛道。“每个细分市场都在升级换代。谁都清楚,有些细分市场规模有限,如果不能依靠上新抢占份额,就意味着被挤出牌桌,未来想再挤上去就太难了。”张泉表示。车企的成本收益权衡是最重要的底层逻辑。从成本侧看,频推新品有助于销量排名,且可以摊薄单车研发等成本投入。从市场侧看,在强调概念和品牌之前,产品必须先经得起消费者的性价比考量。

  理性回归

  今年夏秋两季,“大三排”SUV成为电车市场的竞争焦点。特斯拉、理想、蔚来、问界,都已经或即将发布6座或7座车型,“一拥而上”上新特征明显。“车企普遍认为,只要造出尺寸够大、配置够高的车型,就能拉动品牌溢价,甚至带动销量。但消费者在选购高端产品时,往往只会记住细分市场的前三位。”张泉说,当十余款车型挤在同一赛道,本质上是用不同包装卖相似产品,这是否会形成新的产能泡沫?

  李芳认为,“反内卷”持续推进下,中国车企同质化、快消品化的竞争终将回归理性。“以‘卷配置’为例,特斯拉就开启了减配之路,比如真皮座椅变为织物座椅,全景天窗变为金属天窗等。消费市场终会返璞归真,比如一些屏幕按键可能会回归物理按键。”在回归理性的过程中,产业出清被部分受访者高度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在不断迭代。十年前“蔚小理”横空出世,新势力挑战传统巨头成为市场焦点。十年后的今天,新旧对立的格局早已模糊,激烈的竞争取代了野蛮生长,新势力自身也成为新一代挑战的目标,尤其是华为系和小米系的强势入局。

  摩根士丹利预测,全球电动车市场已出现供过于求。未来几年,中国车企的盈利状况将更加分化。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将从“百舸争流”的春秋时代,迈向“强者恒强”的战国纪元,市场集中度提升,资源向头部聚拢,技术壁垒成为关键护城河。“基于全球汽车产业整合规律及中国市场竞争态势研判,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加速整合,最终形成类似‘七雄’的格局。”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年销售量达到300万辆可进入主牌桌,100万辆将成为生存底线。”易鹏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