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市场新变化:沪深交易所受理量翻倍,创业板定位受关注
IPO市场迎新变化。
近日,券商中国记者从券商投行人士处求证获悉,沪深交易所内部陆续下发最新一期的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今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IPO项目受理数量翻倍增长;发行数量增长约30%,过会及注册节奏与去年同期基本一致。
随着创业板IPO项目受理数量回升,最新一期《深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披露2个关于“创业板定位”的典型撤否案例,为券商投行业务提供参照。
保荐机构应关注创业板IPO企业的技术壁垒与先进性,通过行业趋势或行业竞争格局、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综合研判IPO企业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
受理阶段与发行阶段双提速。上半年两所共有62家IPO企业获得受理,较2024年上半年明显增长。今年上半年上会审核节奏及证监会的注册节奏与去年同期没有太大变化。
在一级半市场发行阶段,发行节奏明显提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交所共有26家公司完成发行上市,较去年同期增长37%;融资金额149.51亿元,同比增长28%。发行市盈率方面,今年深市IPO发行的市盈率更低了。
而上交所上半年共有19家IPO企业发行,较去年同期的15家增长近30%;融资金额为201.93亿元,同比增长约8.40%。
随着近期创业板IPO受理数量呈现回温迹象,如何围绕创业板“三创四新”定位推荐优质项目,成为券商投行业务条线关注的焦点。深交所披露关于创业板定位的2个典型审核案例,供行业借鉴参考。
根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上述典型案例的共通点在于核心技术门槛低,不具备明显优势。此外,行业市场环境、竞争格局也是交易所纳入的关注点之一。最终一家撤回申报,一家在上会时被否。
具体来看,某创业板申报企业A主营产品为某通用类工业控制电源,收入、毛利主要来源于某光伏行业客户。交易所注意到,随着下游光伏行业周期性调整,发行人产品创新性不突出,技术门槛较低,可替代性较强。
深交所认为,保荐机构可以从两方面对发行人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予以核查研判:一是关注发行人核心技术先进性,技术路径是否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二是对于所属行业周期性较强,申报期间行业景气度下行的发行人,保荐机构可以结合发行人收入来源是否多元等情况,综合研判发行人是否会出现趋势性下滑及对发行人成长性的影响。
在另外一单案例中,某创业板申报企业B主营产品为医用一次性低值耗材。深交所发现,该发行人所处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竞争突出,而发行人市场份额较小,成长性不突出。
在技术方面,该发行人产品生产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约五成收入来自于为品牌企业代工,近年研发投入金额较小且呈现下降趋势。
对此,深交所认为,保荐机构可以结合发行人所处行业市场空间、进入门槛等情况,综合研判发行人的成长性;同时结合发行人相关技术可替代性是否较强等情况,综合研判发行人的创新性。
值得注意的是,深交所提醒,上述案例不等同于审核标准,保荐机构需要根据每个项目具体情况进行独立专业判断。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