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打造世界一流造船旗舰

网络 2025-07-18 22:05:47
股市要闻 2025-07-18 22:05:47 阅读

  7月18日晚,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双双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出具了《关于同意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注册的批复》,同意中国船舶以新增30.53亿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注册申请。

  图片来源:中国船舶公告

  这是《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政策出台后,A股首个公告重组方案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项目。

千亿级船海主业深度整合

  当全球船舶市场迎来明确的结构性复苏之际,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战略性融合恰逢其时。

  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核心的千亿级船海主业上市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海洋运输、开发、科考装备研制及供应商,拥有先进的海洋防务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

  在政策层面,新“国九条”及《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并购六条”)明确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

  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合并是此前“南北船”合并工作的延续。2019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新设立中国船舶集团。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船舶集团拥有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和上市公司共84家,资产总额10066.16亿元,员工20.5万人,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能够设计建造符合全球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的船舶海工装备。

  此次合并有效解决了2019年“南北船”合并后在上市公司船海主业层面的同业竞争问题,有助于更好把握全球船舶行业周期机遇,并借助资本市场推动深层次改革与整合,提升上市公司核心战略功能和价值。

进一步打造“中国船舶”品牌名片

  当前,全球船舶行业正处在大周期上升阶段,船舶老龄化的必然趋势持续推动船舶更替需求的不断扩大。在绿色低碳的大背景下,老旧船型的更替进程进一步加快。面对市场的迫切需求和新船高标准的技术要求,船舶制造企业在承受产能与技术双重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强劲发展的机遇。

  在市场周期与技术革命的双重催化下,整合紧迫性愈发凸显。从行业层面看,此次合并是中国船舶集团对国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迅速响应——将分散于两大上市主体的船海核心力量收束合一,是推动高端制造、海洋工程等产业力量集中化的一次重要实践。

  在此背景下,合并后的中国船舶将整合中国重工旗下的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优质资产,融合中国重工在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业务上的优势,推动合并双方船舶修造及配套业务的协同优化,进一步提升研发制造实力。

  “合并双方将优化船舶制造板块的产业布局,对各船厂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各船厂建立主建船型的竞争优势和壁垒,增强各船厂的高端船型制造能力。”中国船舶相关负责人表示,合并后的中国船舶将进一步打造“中国船舶”品牌名片,在与船东、供应商及其他产业链相关方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协同配合,凝聚市场竞争力,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和品牌溢价。

  与此同时,规模化聚合效应也将直观体现在数据上。中国船舶提供的数据显示,按合并双方2024年度财务数据估算,合并后中国船舶总资产将超过4000亿元、营业收入将超过1300亿元,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订单数均领跑全球。

  更为关键的是订单结构的质变。业内认为,合并后中国船舶新接订单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高附加值船舶订单比例可进一步提升,为未来盈利增长与市值支撑注入“强心剂”。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未来,中国船舶将构建全球稀缺性龙头企业的估值逻辑,具备从资产规模、技术实力、交付能力到全球市场占有率等多维度重塑国际造船格局的实力,品牌溢价自此有了坚实底座,进而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造船旗舰上市公司”。

政策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本次亦是资本市场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典型案例。政策支持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迎来新机遇,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合并高效推进,凸显了政策从纸面到实践的速度,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