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行业全球化加速 港股上市成重要抓手
证券时报记者严翠
在全球贸易局势多变及客户本地化服务需求提升的背景下,国内消费电子行业加快全球化发展步伐。近日,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等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纷纷奔赴港股或宣告港股上市计划,这一潮流背后,暗含它们更深远的全球化发展规划。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未来,具备海外市场本地完备的生产、销售、服务、供应链等一条龙的管理模式,将成为消费电子品牌企业发展的标配。
赴港上市潮
7月9日,蓝思科技正式登陆港股,圆梦A+H两地上市。据了解,蓝思科技此次港股上市集资将重点投向核心技术研发、全球产能扩张及新兴赛道布局。无独有偶,7月2日,立讯精密也正式吹响赴港上市号角,宣布正在筹划港股(H股)上市事宜,且立讯精密赴港上市也与其全球化战略密切相关。前不久,歌尔股份也宣布,旗下控股子公司歌尔微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此外,亿纬锂能、紫光股份、江波龙、兆易创新、和辉光电等多家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均已启动港股上市计划。
多措并举加码全球化
产业链人士指出,全球贸易局势复杂多变及客户本地化服务需求提升的背景下,赴港上市正是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深化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抓手之一。除赴港上市外,产业链企业还通过海外投资建厂、并购、加大海外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同业合作等多元化方式深化全球化布局。作为消费电子龙头,立讯精密在东南亚、墨西哥、北非及东欧等地均有产能布局。7月10日晚,立讯精密公告,公司已成功通过新加坡子公司完成对德国百年汽车线束企业莱尼(Leoni AG)50.1%股权及其全资子公司Leoni K的100%股权的交割。海外投资建厂乃企业发力全球化常用方式之一,近日,亿纬锂能宣布拟不超过86.54亿元马来西亚投建新型储能电池项目。
飞荣达、致尚科技等公司则拟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等加码全球化。部分企业还计划抱团出海。今年6月,领益智造宣布与智元机器人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双方拟共拓海外业务。积极出海直接驱动企业业绩增长。据统计,2020年,A股95家消费电子企业境外收入合计为3695.77亿元,境外收入占比为36.4%;到2024年,企业境外收入合计已达6946.1亿元,增长了87.95%,境外收入整体占比已达42.06%。
头部品牌引领产业链出海
经过近二十年的出海摸索,消费电子品牌企业已打磨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全球化发展之路。传音控股作为A股消费电子品牌企业出海代表,是最早进入非洲的国产手机厂商,被业界誉为“非洲手机之王”。目前,传音控股在埃塞俄比亚、印度、孟加拉国等地设立生产制造中心,其产品已进入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谈及出海经验,传音控股表示,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本地化运营。OPPO从2009年开始出海,至今已十六年,整体出海路径为东南亚—印度、中东非—欧洲—拉美,目前,OPPO业务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近60%。
“最好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这是OPPO十多年出海最大的心得。”OPPO海外营销与服务总裁张洲川对记者表示。据了解,近年来,荣耀、华为、小米、vivo、传音控股等消费电子品牌企业均加大了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其中,荣耀、华为、OPPO等正通过折叠屏等创新旗舰产品围猎海外高端市场。“品牌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步伐,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供应链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某产业链企业人士告诉记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