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板块投资:短期涨幅非决策依据,需综合考量
最近一段时间,银行板块涨幅惊人。今天借这个热度,聊聊对银行的一些看法。这篇文章不会给出简单的“买”或“卖”结论,只是罗列对这个行业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实际上,在投资中,过于简单的买卖结论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存在,尤其是当一个本来很便宜的板块在短期大涨以后,市场永远如此复杂。
短期涨幅不是决策的理由
虽然银行板块最近涨幅巨大,但是投资者必须明白,短期涨幅并不是投资决策的合适依据。以上证银行全收益指数为例,这个指数在2024年飙升了45%,2025年(截至7月11日)又上涨了21%。而短期大涨后大跌的事情,历史上也屡见不鲜。
所以,所有的投资决策,应当依托于价值的高低做出,而不是价格的波动。
在2020年以前,随着内地房地产价格的一路走高,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最大的一点疑问就是:如果房地产市场下跌,那么会带来多大的冲击?现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已经揭晓,银行系统经受住了房地产下行第一波冲击波的考验。
息差仍需改善
尽管当前银行业的坏账率较低,同时还有着很高的资本充足率,但是还存在一个风险点——息差过低。从历史数据来看,当前银行的息差可以说是历史最低水平之一。
由于银行和整体经济息息相关,因此银行息差的改善需要整体经济的回升助力,这不会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事情。
估值的三点思考
对于银行板块的估值,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最低的估值已经过去,当前估值仍然不贵,相对吸引力开始下降。
首先,银行板块的“黄金坑”早已过去。以上证银行指数为例,该指数在2022年年底的PB估值一度低于0.5倍,而当前(2025年7月11日)估值已经达到约0.75倍。
其次,当前银行板块的估值仍然不高。在银行板块中,低于1倍市净率和10倍以下的市盈率仍然比比皆是。
最后,随着价格的上涨,银行板块的相对估值相对其它板块和股票的吸引力开始下降。
不同的银行大不相同
最后,投资者需要思考的是:不同的银行之间,经营情况和估值情况都有很大不同。在观察一家银行时,我们要考虑多方位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坏账生成的情况、净息差变动、资产的构成情况、贷款的构成情况、资本充足率、大股东实力、管理层水平、报表是否可信、规模是否足够大、派息比例等。
往差里说,我们看到过银行破产。而往好里说,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银行一路成长,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所以,投资者应当思考更多的细节,才能对银行板块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作者:陈嘉禾,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