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并购重组持续升温,市场呈现新特点
中经实习记者孙汝祥记者夏欣北京报道
今年,A股并购重组持续升温。《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上半年,沪深两市已受理41家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申请,去年上半年该类项目申请数量为8家。
就结果而言,截至7月4日,年内已有13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完成注册,另有1家已提交注册,合计14家。而2024年全年,共有14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完成注册。
值得注意的是,A股并购重组市场呈现出新特点:一是产业并购占据主流;二是交易形式多样;三是创新案例加速落地。
活跃度大幅提升
多维度数据显示,A股并购重组正在加速。上交所上半年共受理21家上市公司申请,深交所上半年已受理20家上市公司申请。
实际上,A股并购重组升温的分水岭当属2024年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此外,2025年5月16日,证监会公布施行修改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再为并购重组加了一把火。
证监会5月16日表示,“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并购重组市场规模和活跃度大幅提升,上市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超140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160单。
上交所副总经理王泊6月28日透露,“并购六条”实施以来,沪市披露各类资产重组方案676单,同比增长15%;重大资产重组80单,同比增长200%。
“‘并购六条’和‘并购新规’的核心是放松监管和鼓励并购创新。”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王巍指出。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也对记者表示,“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政策持续优化并购重组市场环境,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柏文喜认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产业链完善、技术升级和产业整合。
“资金层面的支持也为并购重组提供了有力保障。”国浩律师事务所集团执行合伙人李强对记者表示,各地纷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推动产业整合与升级。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热,在相关中介那里也得到了印证。李强表示,今年上半年,律所的并购重组项目数量、交易规模以及由此产生的营收贡献度均有明显增长。
李强认为,近期业务量的变化主要源于市场环境的结构性调整。一方面,IPO市场阶段性节奏有所放缓;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呈现爆发式增长。
产业并购占主流
王泊将当前沪市并购重组特点归结为三个方面:产业并购占据主流、交易形式多样、创新案例加速落地。
王泊表示,沪市近七成并购重组交易为产业并购或大股东注资。其中,新兴行业通过并购完善产业链布局;传统行业通过重组进行产业整合。
柏文喜还注意到,2025年,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的重大资产重组案例显著增加。同时,并购重组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的趋势明显,半导体、计算机、通信等领域成为热门赛道。
李强表示,当前A股并购重组市场中,产业协同已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之一。上市公司会通过并购重组,积极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
A股并购重组呈现出的上述特点,正是政策指引的方向,也契合了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需求。
李强表示,“并购六条”明确提出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新质生产力转型开展跨行业并购。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强链补链”,提升核心竞争力。
王巍则强调,产业并购是并购市场的核心手段,不过也应关注基于公司价值提升的财务并购。
王巍还指出,国企的并购始终是主导力量。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原则,国企上市公司未来将在支柱产业、国计民生产业和新兴科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与影响力需要重新评估。
王巍认为,随着“95后”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正在迅速进入主流社会,未来几年的并购将体现在休闲、娱乐、文旅、消费和服务业。
而随着政策推进、制度创新,当前A股并购重组还呈现出交易形式多样、创新案例加速落地的特点。
王泊指出,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私有化上市公司开始增多,标志着产业并购逻辑的不断升级。在创新案例方面,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破冰落地。此外,支付工具更加丰富。
李强所在的国浩律师事务所,就参与了国泰君安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项目。该项目系2024年新“国九条”发布以来首例头部券商合并重组,是国际资本市场最复杂的收购合并案之一。
据李强介绍,该项目仅用时4个月,体现了极高的推进效率。在交易推进的过程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交易条款的博弈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思瑞浦收购深圳市创芯微微电子有限公司,是李强亲自参与的项目,也是证监会2023年11月发布《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购买资产规则》后,首单采用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的落地案例。
李强表示,该项目标的公司股东众多,涉及不同轮次不同投资估值的十几家投资机构。交易进程中,各方诉求不同,如何平衡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给项目组成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除差异化定价及可转债支付工具的运用外,在该项目中,可转债的锁定期、业绩承诺和补偿方案,以及标的公司对赌条款的终止等方面的设计,均具有开创性的参考意义。”李强说。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