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债发行成刚需:内外环境驱动下的融资新趋势

网络 2025-07-02 23:10:28
股市要闻 2025-07-02 23:10:28 阅读

  从银行到非银机构,发行金融债已从“选择”变为“刚需”。

  从数据看,这一趋势已形成鲜明态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今年以来银行机构剔除同业存单及ABS(资产支持证券)后的金融债发行量突破9.11万亿元,同比激增110%;非银机构中,保险、信托发债增速分别达134%和71%。如此规模的增长,绝非偶然。

  这种全行业的发债热潮,是金融机构对内外环境的主动适配。金融债发行,已成为金融机构融资的重要手段。

  从外部环境观察,低利率窗口的红利不容错失。2024年以来,市场利率持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稳定在1.7%以下的低位运行,这不仅为金融机构拥有2%以下的融资成本创造了机会,也为其长期负债“锁价”提供了绝佳时机。

  时间轴对比看,金融机构发债成本出现了大幅下降。以国有大行为例,其5月底发行的10年期二级资本债票面利率仅1.93%,较2024年同期限产品下降69个基点。

  横向与定期存款对比看,当前3年期AAA级金融债利率较同期定期存款低30个基点。这也再次验证,发行金融债既能替代高成本存款降低付息压力,又能通过长期限发行稳定负债结构。

  这种成本优势甚至倒逼银行调整产品结构,今年上半年,部分银行下架中长期大额存单,正是市场机制下“低成本替代高成本”的必然结果。

  对内来看,资本补充的迫切性更强化了金融机构发债的选择。息差收窄、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国际监管趋严,多重压力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承压明显。

  国有大行需通过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夯实资本底座,保险公司依赖永续债补充核心资本以应对偿付能力挑战,券商、信托则需拓宽资金来源支撑业务运转。金融债,已不仅是“融资工具”,更是维系经营韧性的“生命线”。

  政策护航更让这一趋势如虎添翼。从金融债审批由“单笔审批”改为“年度备案”,到鼓励商业银行发债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再到促消费鼓励非银机构发行金融债券,拓宽资金来源,政策层为机构发债扫清了障碍,既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也为行业优化负债结构提供了空间。

  但热潮之下,隐忧亦需警惕。密集发债可能加剧市场供给压力,推高利率中枢,扰动债市稳定。央行强调“从宏观审慎角度评估债市运行”,正是对这一风险的前瞻应对。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不能只算“自身成本账”,更要兼顾“市场全局账”,在抢抓机遇与维护市场平衡间找到支点。

  因此,行业必须树立“理性发债”的共识,在融资需求与市场容量间动态校准;监管层面则需强化前瞻性引导,通过宏观审慎评估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发债节奏与市场承受力相匹配。

  展望未来,唯有在有序扩容中守好风险底线,金融债才能真正成为支撑行业稳健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坚实力量。

  这既是市场的期待,也是金融行业应有的担当。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今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