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投诉频发,福奈特洗衣不省心

证券之星 2025-05-20 08:23:18
黄金 2025-05-20 08:23:18 阅读
(原标题:消费者投诉频发,福奈特洗衣不省心)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年来,随着国内知名洗衣连锁品牌“福奈特”在各大城市的加盟店越开越多,其常常也因消费者投诉频发而陷入舆论漩涡。

从高价衣物洗护事故到加盟店管理乱象,福奈特特许经营模式下的服务短板与监管漏洞逐渐暴露。比如在黑猫投诉等互联网投诉平台,我们可以很容易查询到关于品牌门店的众多投诉信息。

而在消费者投诉频发背后,除了相关品牌所遭遇的信任危机,更有洗衣连锁这个传统连锁行业的症结所在。

从“干洗变水洗”到赔偿纠纷,高发投诉暴露服务短板

2024年底至2025年初,福奈特因多起洗护事故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以相关媒体报道和黑猫投诉等平台上的信息为例,北京的一位消费者李女士在将价值7400元的Miu Miu上衣送到福奈特门店清洗后,衣物出现严重缩水与染色。



对此,店方起初仅同意赔偿10倍清洗费(约为200元),最终在品牌总部介入下才承诺返厂修复并补偿2000元储值卡。

李女士坦言,她的维权过程耗时达三个月,是因举证困难而被迫妥协。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福奈特类似的案例不是个例,此前,就有苏州的一名消费者投诉纯羊毛大衣被洗至染色,向门店索赔1780元遭拖延;另有用户反映在福奈特门店遭遇羽绒服干洗后污渍未除,消费者自行水洗反而更干净。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对于福奈特而言,违规操作似乎已经成为常态。

此前有媒体暗访显示,福奈特北京、广州等地加盟店普遍存在“医用与家用衣物混洗”、“使用三无洗涤剂”等问题,甚至有门店将干洗流程替换为水洗以压缩成本。例如,福奈特朝内大街店被曝将酒店客人的内衣、袜子与医用制服混洗,且水洗冒充干洗的比例高达70%。

此类行为直接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折射出福奈特在标准化执行方面的有待商榷之处。

加盟模式与监管漏洞的双重困境

可以看到,福奈特的快速扩张高度依赖特许加盟模式,但这一模式正成为其品牌风险的放大器。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福奈特在全国范围内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1600家,其中加盟店占比达88%,直营店仅12%。



而大量品牌加盟商们的生存境况决定了,福奈特门店可能没有办法全程按照总部的标准化要求执行。

据悉,福奈特加盟商需承担高昂成本:初始投资约35万元(含加盟费8万、设备费21万等),加上房租与装修后总成本超百万。然而,考虑到洗衣行业利润率仅30%左右,回收周期长达1-5年,这才迫使部分加盟商通过违规操作压缩成本。

在此背景下,福奈特品牌总部对于加盟商的合同约束与监管面临失效风险。

尽管品牌总部设有“神秘顾客”暗访制度,但每年仅1-2次的抽查集中于对前台服务的检查,显然难以监管洗衣店的后台操作。

与此同时,法律纠纷频发也在让福奈特与加盟商之间的关系惹人质疑。

比如天津某福奈特加盟商因未采购指定设备被索赔50万元违约金,直指双方之间的合同疑似存在“霸王条款”;另有加盟商解约后被要求搬离原址500米,导致前期投入的装修与租金损失惨重。

可以看到,福奈特品牌方虽强调对于加盟商“一视同仁”,但实际监管却稍显乏力,甚至形成了“合作时纵容,解约时严惩”的矛盾局面。

面对加盟模式与监管漏洞的双重困境,福奈特需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消费者投诉频发的现状。

行业标准化缺失下的维权困局:消费者何以自保?

值得注意的是,洗衣行业缺乏国家强制性标准,同样加剧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

聚焦在洗护行业看,中消协数据显示,近三年洗护服务投诉量增长17%,但纠纷调解多依赖地方性规范。例如,广州虽出台《洗衣洗涤消费争议解决办法》,规定议价衣物损坏需全额赔偿,但其效力仅限于本地,且无强制执行力。



面对技术与制度双重滞后,消费者在洗衣店遇到争议服务时往往面临举证难题,需自行证明衣物损坏与加盟店操作直接相关,甚至需追溯门店的加盟资质。

在此背景下,福奈特总部一方面对加盟商依赖度高,另一方面监管手段有限,依赖合同约束而非行政干预,才形成门店与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想要破解此行业困境的话,任重而道远。此前,广东省洗染行业协会秘书长施剑荣曾呼吁建立可追溯的电子流程,强化服务透明化,但现实情况却是,相关技术落地仍进展缓慢。

福奈特的案例反映出洗衣行业“规模与质量”的矛盾。对于福奈特这样的品牌方而言,传统特许经营模式亟待重构。若继续依赖“重扩张、轻管理”的加盟模式,恐将透支长期积累的口碑。

而想要在未来真正实现破局,仅靠福奈特自身显然不够,至少需三管齐下:推动行业立法,建立全国统一的赔付标准,明确品牌方连带责任;强化技术赋能监管,通过物联网追溯洗涤流程,减少操作黑箱;优化品牌加盟生态,降低加盟商成本压力,平衡合规性与盈利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加盟陷阱”演变为系统性品牌危机,重建消费者对洗衣行业的信任。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