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会员店退场:中国零售业应理性回归本质

网络 2025-08-16 06:15:24
市场资讯 2025-08-16 06:15:24 阅读

  零售业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精细化的运营和更高效的供应链支撑。真正赢得市场的,不是对规模的盲目追求,而是要理性回归零售业的本质,以更加务实、更具性价比的商品与服务重构市场竞争力。

  现代商业社会,开业或倒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近期盒马关闭全部会员店的消息还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事件本身虽已淡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仍在发酵——未来中国的零售业到底该怎么走?

  零售业市场竞争历来激烈,盒马会员店选择主动退场,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断臂止损“收一收”,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放到更赚钱的地方。从5年前高调入场到如今黯然告别,我们更愿意认为这是中国零售业本土会员制的一次商业实验,它折射出消费市场生态的深刻变革,也给困扰中的中国零售业上了一课。

  与山姆等老牌会员店相比,盒马进军会员店并非没有优势,特别是借助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快速配送体系,也曾有过一段高光时刻。与此同时,超大面积仓储建设、重资产投入以及长达10年左右的回本周期,还是成为盒马会员店难以承受的市场之重。

  零售业竞争从来不只是价格上的竞争,其背后涉及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等方方面面,甚至与消费者的情绪价值也密切关联。此前市场分析认为,盒马将会员费定在与山姆持平的258元,但现实消费中未能构建与之匹配的价值体系,有消费者竟发现同款商品价格在会员店反高出15%。这种价值倒挂暴露出本土零售企业最致命的软肋:将会员制简单理解为收费门槛而非服务体系,而后者才是会员店核心市场竞争力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盒马会员店的退场,不应简单解读为会员制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失败,恰恰相反,这是零售企业应时而变的一次理性商业修正。盒马在关闭会员店的同时,持续发力“盒马鲜生+盒马NB”双线战略、“轻资产+小型化门店”策略,叠加本土人性化服务,让盒马这些新业态展现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市场活力。

  从零售业发展历程看,盒马会员店退出市场,可能是近年来最耐人寻味的商业案例之一。它给所有从业者带来了一个提醒: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复杂的消费市场里,任何商业模式或业态的移植都必须扎根在本土之上,在尊重商业规律的同时,重构符合当地消费市场的人、货、场三方关系,唯此方能获得持久的市场席位。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零售业的另外两个样本:耳熟能详的胖东来和陷入销售困境的传统家居卖场。它们都扎根于本土市场,之所以前者收获了美誉无数、后者却屡陷囹圄,原因可能有很多条,但有一点必须看到:新旧业态之间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零售业变革本质上是消费需求变化驱动的流通革命。无论是传统业态还是新业态,唯有持续创新、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变革中赢得发展空间。

  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决定了这里的消费市场足够大,大到完全可以容纳各种业态的进入。问题在于,未来的中国零售业该如何选择?盒马、胖东来们或许都给不出标准答案,但零售业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根本还在于精细化的运营和更高效的供应链支撑。真正赢得市场的,不是对规模的盲目追求,而是要理性回归零售业的本质,以更加务实、更具性价比的商品与服务重构市场竞争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