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具身智能新时代加速到来
为期5天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8日在北京开幕。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吸引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参展,其中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数量创下全球同类展会之最。
自2015年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一系列科技创新突破。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三分之二。本届大会新闻发布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无论是创下历史新高的人形机器人参展数量,还是会场上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都清晰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以通用化和人形化为重要特征的“具身智能”新时代,正加速到来。
当前,机器人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这当然首先与AI能力的快速迭代有直接关系。模型能力的不断加强,使得机器人开始变得更加智能。但一项技术无论多么先进,如果不能转化为市场接受的产品,就无法形成产业。在实验室里,机器人可以完美地执行预设程序。但只有当它进入真实的工厂、仓库或家庭,面对比如光线变化、地面湿滑、物品摆放不规则等等各种预料之外的情况,技术的真正短板才会暴露出来。
也正因此,这场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意义之一,就是让我们看到,在前沿软件的技术突破之外,应用场景的反馈和制造业的能力迭代也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起来。在这场具身智能的全球竞速中,相比较而言,中国市场的最大优势之一,恰恰正在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能够为机器人提供丰富的“试验场”。
在高端制造业,机器人正从执行简单的“搬运—焊接”任务向高精度的“装配—检测”升级,这倒逼着机器人视觉、力控等技术不断突破;在仓储物流领域,海量的包裹处理需求,催生了从分拣到派送的全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于民生服务,无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陪护需求,还是解放家庭劳动力的家政服务,都为人形机器人走出工厂、融入日常生活描绘了清晰的商业路径。这种由真实需求驱动的技术迭代,是中国机器人产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此外,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市场能为结构日益复杂、零部件数以万计的人形机器人,提供成本可控、供应稳定的全套产业链支持。从一颗螺丝钉到高性能的伺服电机,再到最终的系统集成,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极大地缩短了“从图纸到产品”的周期,为技术的快速产品化和商业化按下了“加速键”。
正是基于丰富应用场景和完整产业链条的双重优势,中国才得以在人形机器人这条新赛道上抢占了先发身位。然而,优势并非一劳永逸的护城河。通往“具身智能”的道路依然漫长,我们需要持续地筑牢技术根基,全力攻克“卡脖子”难题。高性能伺服电机、高精度减速器、先进传感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水平依然有待提升。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大脑”层面下足功夫,大力发展机器人操作系统与专用的AI大模型,构建自主的核心软件与算法生态。
技术最终要通过应用来体现价值。产业发展必须强化场景驱动,致力于打造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而非陷入单纯的技术炫技。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一个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要紧密合作,培养兼具AI、软件、硬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整体来看,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让我们清晰地“看见机器人新可能”。这不仅是形态上的革新,更是应用和场景上的大爆发。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一场必须抓住的战略机遇,也是一次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链顶端的严峻考验。唯有夯实技术基础,深化应用落地,才能将先发优势和市场优势,真正转化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让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