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形机器人:从表演到“打工”的进化之路

网络 2025-08-08 15:40:27
市场资讯 2025-08-08 15:40:27 阅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首次提及“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的典型代表。

  从春晚舞台到马拉松跑道,再到格斗赛场,2025年人形机器人不断刷新认知。它们不仅参与表演,还进入生产、服务领域,加速向“打工人”进化。

  制造业“前线”的“新工人”

  凌晨三点,极氪汽车工厂总装车间,Walker S2人形机器人在42℃高温中搬运物料箱,自主换电后继续作业。优必选研发的全球首套人形机器人自主换电系统,实现7×24小时不间断作业。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人员需求缺口。人形机器人或成“破局”关键。Walker S系列已覆盖汽车、3C电子、智慧物流等领域,填补机械臂在柔性领域的功能空白。

  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发工业应用场景。赛博格、上海电气、灵宝CASBOT等企业纷纷推出新品,应用于搬运、装配等高强度工作任务。

  “真干活”“干真活”的“服务员”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擎朗智能展示“打工天团”,亮出“真干活”“干真活”口号。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等企业也公布了新场景新应用。

  服务机器人在家用服务、仓储物流、商用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渗透率提升显著。

  人形机器人“整活”“打工”,离不开“具身智能”的创新与成熟。北京、上海等地提出布局目标,政策支持、技术成熟、需求激增与供给竞争共同驱动行业发展。

  实现“打工赚钱”梦仍需时间

  当前,通用机器人成为全球竞争焦点。开发好、应用好人形机器人,将影响中国经济民生发展前景。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计,到2045年后,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我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已实现重大突破,但大规模商用落地仍需时间。李通指出,人工智能是核心推动力,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取决于“大脑”的智能水平。(实习生李悦佳参与采写)

(文章来源:人民网)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