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市场:国产品牌逆袭与集采挑战并存

网络 2025-07-18 12:10:30
市场资讯 2025-07-18 12:10:30 阅读

《科创板日报》7月18日讯(特约记者史追云)我国血液净化市场起步较晚,行业集中度高,国外企业曾长期垄断。近年来,政策扶持国产医疗器械,本土企业技术突破,国产品牌开始逆袭。

以科创板上市企业山外山为例,今年1-6月,其CRRT及血液透析机市占比分别达15.74%、13.26%,居国产首位。威高血净在血液透析耗材市场亦有不错表现,2023年市占比分别为32.5%和31.8%,全线超越外资品牌。

然而,血透耗材和设备集采的逐步实施,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变量。集采带来的价格下行压力可能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中标规则下的市场份额重新分配,或将倒逼企业调整竞争策略。

▌新一轮降价潮下市场生变

血透领域所涉及的医疗器械主要分为血液透析设备与血液透析耗材两大类。2024年1月,河南省牵头的23省联盟血透集采工作正式开标,血液透析器平均单价从130元降至70元,最高降幅58.1%。同年6月,京津冀“3+N”联盟也迅速推进血透类耗材集采,287个产品中选,平均降幅达55.23%。

业内分析认为,集采将推动企业从“拼价格”转向“拼质量”“拼创新”。山外山参与了前述两次集采,且均成功中标,品牌降价幅度相对外资较为温和,已为公司带来一定利好。但对于原本在血透耗材领域市占率已较高的威高血净而言,上演的则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威高血净招股书显示,2024年7-12月,公司在相关省份血液透析器、血液透析管路平均出厂价较2023年同期分别下降约16%、11%,销量分别增长约23%、21%。该集采执行情况导致公司2023年综合毛利率下降约4.0%,净利润下降约24.9%。

而血透耗材的降价只是刚刚打了一个头阵,接踵而来的是血透设备的集采。今年5月,安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启动了血透设备更新招标工作,该项目已于7月15日开标,山外山中标两个包,降价幅度分别约为31.3%和32.6%。本月,江苏也抛出了县域医共体采购大单。

相较于以往的单体采购,江苏、安徽此次大规模血透设备采购的主体均为县域医共体,采购体量较大。不过,从安徽省的中标结果看,较于耗材,血透设备集采的降价力度有所减弱。

对此,CIC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认为,“低价”并非血透设备采购方的唯一诉求,其考量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同类型、级别与地区的医院,对这些关键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及具体考量要点可能也会存在差异。

▌ 应对现实挑战:全产业链国产化提速

血透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型与人才密集型的高新技术领域,产品研发难度大、周期长,且行业准入门槛高、监管严格。而血液透析市场规模正在持续扩容,2023年,我国ESRD患者人数增长已至412.6万人,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占比却仅约26%,与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鉴于此,国产品牌开始发力,并加速追击,希望能在牌桌上争得一个席位。目前,那些具备与外资品牌同台竞技实力的企业,均已实现“设备+耗材”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截至2025年5月末,包括山外山、威高血净、宝莱特、新华医疗、三鑫医疗在内的5家国产品牌均已完成血液透析的全产业链布局。

分析认为,从血透行业的长远发展逻辑来看,全产业链布局是企业们抢占市场话语权的必然动作,血透市场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竞争已从“单一产品比拼”升级为“综合能力较量”。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