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条GWh级固态电池产线投产 中国领跑新赛道
2025年7月,安徽芜湖经开区的一座无尘厂房内,全球首条GWh级固态电池产线产出了首批工程样件。固态电池生产线的正式投产,意味着新能源车电池燃烧、爆炸的风险可能成为历史,而充电10分钟补能续航1000公里或将成为常态。
传统锂电池生产流程中所需的11道核心工序,如今被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瓦”)压缩至5步,生产成本得以降低三成。据悉,这条可以兼容三元锂、磷酸铁锂、钠离子三种电池的产线,将承载年产1.25GWh的初期目标,而其背后是更为庞大的野心:60-100GWh全球产能布局。
资本市场的推力,是这场技术迭代的核心引擎。在2025年启动的B轮融资中,安瓦计划募集3亿元,用于加速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芜湖基地仅是其第一落子,山东烟台福山的60亿元10GWh基地已进入建设阶段。
而安瓦的股东阵容也凸显了“技术-资源-市场”的三角联盟:奇瑞新能源提供整车应用场景,国轩高科输出电池制造经验,美国24M贡献干法电极技术,泰国GPSC则打开东南亚市场通道。
重构产业链
在固态电池的量产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致命痛点:界面阻抗和粉尘污染。安瓦采用氧化物与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结合原位亚微米工业制膜工艺(ISFD),在微米级涂布精度下实现离子电导率提升与界面阻抗下降。
安瓦的能量密度跃迁路线也让业界瞩目:一代产品300Wh/kg已量产,二代400Wh/kg样件试制中,2027年目标直指500Wh/kg全固态电池。相较之下,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同样锚定2027年,但当前仅处于中试阶段。
安瓦新能源的技术带来的最直接影响,还在于重构产业链。目前,在颠覆性的成本优势面前,传统锂电设备巨头先导智能的烘烤、注液设备或将面临边缘化风险,国产激光分切、干法涂布设备商(如信宇人等)的订单激增。
隐忧与挑战
然而,尽管安瓦新能源的产线在全球固态电池竞争中抢占了先机,但这条赛道上并不缺乏狂奔者。由上汽集团参股的清陶能源已经计划于2026年实现10GWh半固态产能;长安汽车入股的太蓝新能源的重庆基地也在加速落地。
此外,尽管安瓦的干法工艺降低了30%的生产成本,但在全固态电池成本仍是液态电池5倍以上、实验室单颗成本超5万元的当下,成本高墙依然是其大规模商业化的阻碍。
目前主流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分为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大类。安瓦选择的氧化物复合路线,虽规避了硫化物的空气敏感性,采用了稳定性好的氧化物电解质,但其导电率低、需要高温烧结工艺的短板也很明显。
产业链配套的缺失,也依旧是个阻碍。上游材料中,硫化物电解质规模化生产尚未成熟,国内最大供应商瑞泰新材的固态电解质营收占比也不到5%。至于下游回收环节更是一片空白。
但不论如何,当安瓦的1.25GWh产线点亮首批电池时,中国首次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度上超越日韩。中国制造的机遇,在于规模化基因与产业链协同,但能否将实验室的“单项冠军”转化为市场的“全能选手”,仍取决于对5元/Wh成本高墙的攻坚速度。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