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加速涌入港股市场,预计增量超2500亿

网络 2025-07-11 22:59:43
市场资讯 2025-07-11 22:59:43 阅读

在“资产荒”持续与政策红利驱动下,保险资金正加速涌向港股市场。最新市场调研显示,超六成保险机构计划在2025年加大港股投资力度,机构测算,预计险资投向港股的增量资金规模或将超2500亿元。

这股配置浪潮中,高股息红利资产,尤其是估值折让显著、股息优势突出的H股银行股,成为险资举牌的“主角”。依托港股通主渠道的便利性,险资正将港股视为优化长期收益、匹配负债久期的关键配置方向。

年内举牌过半指向港股市场,又一险企举牌H股。港交所披露易信息显示,日前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举牌郑州银行H股。据统计,截至目前,险资年内对上市公司的举牌已达20次,达到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举牌港股14次,举牌H股银行股8次。

无独有偶,今年以来举牌最活跃的险企平安人寿,已7次举牌上市公司,均指向H股银行股。6月24日,平安人寿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发布公告称,近日平安人寿增持629.55万股招商银行H股。增持后,平安人寿对招商银行H股的持股比例突破15%,触发举牌。今年以来,平安人寿对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各举牌2次,最新持股比例分别为13.12%、13.10%。对招商银行H股进行3次举牌,最新持股比例为15.01%。

上述险企“奔向”港股市场是行业投资大风潮的一个缩影。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日前向业内发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及港股通投资情况调研结果显示,63%的受访机构计划2025年加大港股投资规模,主要通过港股通的方式增加港股投资。

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保险资金在中国香港市场投资余额占境外投资余额的51%,是股票、债券境外投资的首选市场。截至2024年末,保险公司(集团)投资中国香港股票市场的余额规模为8105亿元。有99家保险公司(集团)开展港股通业务,投资于港股通余额规模为7622亿元,港股通平均财务收益率约为15%,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策略方面,险资港股通主要投向金融、能源、电讯等传统行业,投资港股的平均持有期约为1.09年。以主动策略投资港股通金额占比80%。

国信证券非银分析师孔祥认为,保险资金利用港股折价优势和企业所得税免征政策,正进一步增加权益投资收益。在“资产荒”背景下,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成为稳定中长期投资收益水平的重要手段。

有机构指出,历史上个人投资者等资金是“南下”主力,但2025年一季度险资、公募等机构资金推动港股通净流入创新高。从全年情况来看,在资产荒背景下险资等机构资金对稀缺性港股资产仍有增配空间。尤其是近年来险企保费规模稳定增长,叠加新金融工具准则催生险企投资红利股并放置在FVOCI项目下的需求,险资持续增配权益资产。

从偏好板块来看,不同于主动公募主要流入港股互联网、半导体等板块,险资主要流入港股银行、保险等板块。总体来看,有机构认为,低利率时代下,险资面临资产荒,叠加会计准则变动和政策引导,成为本轮险资配置港股的驱动因素。华安基金表示,险企负债端保费收入的稳定增长夯实了险企资产端投资的需求,但低利率市场环境下,资产端险资面临可投资资产供给不足的困境,特别是“资管新规”的落地,非标资产的持续压降进一步减少了高收益资产的储备。同时,因为险资自身负债成本相对刚性,资产荒压力的抬升促使险企将目光投向具有稳定股息率且具有低波特点的红利类资产。

港股红利资产中银行股受到险资重点关注。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研报重申,看好银行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其中H股表现好于A股。当前保险负债成本相对大部分金融资产收益率仍然较高,以银行为代表的高股息资产配置需求提升。与公募基金相比,保险资金投资港股可免除股息税,因此H股银行相对A股银行股息更具吸引力。

展望后市,国泰海通证券研报认为,港股部分稀缺性资产在宏观偏弱环境下仍具备较强吸引力,在险资等力量推动下,后续南向资金仍有一定增量空间。研报测算,按照险企资金运用余额全年15%的同比增速假设,对险资权益仓位、险资权益仓位中港股占比情况进行不同情景假设,参考历史波动区间情况,险资权益仓位按照当前水平上调0至1%浮动、险资权益的港股占比按照当前水平上调0至6%浮动测算,预计2025年全年险资实际增量有望达2500亿至4000亿元左右。这一增量空间超过主动公募2000亿至3000亿元的预测规模。

东吴证券研报也指出,从资金视角来看,险资等长钱配置需求有望持续释放,对红利资产的刚性配置需求构成重要支撑。展望后市,随着全球市场进入流动性宽松周期,部分交易型资金可能向成长板块迁移,但以险资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基于负债端久期匹配与收益稳定的需求,仍将长期稳定流入红利资产。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