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质量孵化器:探索创新培育新模式

网络 2025-07-10 21:50:35
市场资讯 2025-07-10 21:50:35 阅读

编者按: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背景下,上海正构建全要素生态培育体系,探索“孵化”新模式。目前,上海已启动建设12家高质量孵化器,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推动成果产业化。今年1~5月,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R&D经费投入超5亿元。第一财经展开调研,剖析运作机制,总结宝贵经验。

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上海加速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近日,16位未来科学大奖得主齐聚上海,探讨未来科技变革。上海已从源头培育前沿科技领域,启动建设12家高质量孵化器,孵化出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主体的民营(含混合)占比高达75%。”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处处长张励表示。所谓“超前孵化”,是指关注细分赛道新趋势,跟踪基础研究项目,实现超前发现和布局。

“上海要代表中国形成引领全球的创新培育模式。”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形成科技核爆点的关键是把要素聚到一个点上。汇聚各类创新要素的上海,也是中科创星想激发“核爆点”的突破口。

疏通科技产业双向链接快车道

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高于全国水平。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和占比均提升。上海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

长三角在上海引领下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从2017年起,上海提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发布多项政策,构建起全市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体系,正式启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

张励介绍,今年1~5月,12家高质量孵化器新增在孵企业中,前沿领域占比增长。高成长性企业和项目不断涌现,一批高质量创业项目成长速度加快。

比如,莘泽“智星港”培育的维昇药业专注于内分泌治疗,已在港股上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培育的青心意创,自主研发的OrcaⅠ是全球少数能实现“拟人直膝”行走的机器人。

截至2025年5月底,12家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1~5月,孵化器营收达6500万元左右,同比增长15%;同期,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R&D经费投入超5亿元。

布局超前孵化

上海近年来的创新载体培育经验表明,专业孵化聚焦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创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培育。张励解释称,超前孵化模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科研团队创立企业前进行概念验证;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从储备项目中挑选所看好的项目,支持团队创办企业。

米磊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分为浅水区、中水区和深水区。深度孵化和超前孵化瞄准中水区,可以大幅提升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帮助科学家们建立团队。

就在今年4月,复旦大学团队发表论文,制备出世界上集成度最高的二维半导体处理器“无极”。今年6月,该科研团队孵化的原集微科技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在上海正式启动。

2024年,中科创星的投资团队与复旦团队探讨商业化可能性,决定投资这个项目,并协助组建了创业团队。米磊表示,超前孵化模式比天使投资更加超前,指在科学家项目不成熟的时候,就拿出资金来资助他们。

不只是上述复旦项目,米磊透露,目前他们在上海已有七八个项目采取这种深度孵化和超前孵化的模式,已经都落地在张江。

如今,AI的发展加大了对液冷服务器的需求,这个微型泵为高温热管理系统提供核心器件。而中科创星在正式开始对华科冷芯公司进行深度孵化的两三年前,已与华中科技大学的该项目团队有过多次深度交流,明确技术优势及市场前景。

除了超前孵化的培育,启迪控股副总裁韩威认为,上海可以继续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发挥上海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来孵化科技创新成果。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最新发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