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价格飙升引关注 政策需再加力促回归
“感冒咳嗽想抓中药,看了价格吓一跳。”这是当下不少患者来中医就医后的切身感受。
记者调查发现,从酸枣仁到当归,从蝉蜕到白术,一些中药材价格居于历史高位,且即便地头收购价跌了,城里药房价依然稳如泰山。这反映出中药材种植成本增高、流通环节层层溢价、资本囤积居奇等多种痼疾。
如何给中药材“降虚火”,专家开出“药方”:既要让炒作游资无处遁形,也要疏通产销经脉,建立“从田间到药柜”的直通车道。而这场关乎民生健康的“保价战”,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共同把准药方,才能让药价回归合理区间。
老病号“吃不起”,无奈寻求替代品。兰州市民刘先生一直服用复方枣仁胶囊安神助眠,但这两年他发现,这款中成药的价格翻倍上涨,自己陷入“睡不着”又“吃不起”的困境。
记者走访甘肃兰州多家药店发现,六味地黄丸、归脾丸等中成药价格普遍上涨,一些品种在短短五年价格翻番。一些中草药的药房价涨幅也颇为惊人,白芍、白术在2023年涨到了200元和300元左右,蝉蜕目前已高至2000元左右了。
近日,来自北京的周女士也向记者讲述了她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过去,她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时选择西医,一次诊疗费用就接近千元,而转向开具中药方子时,花费两三百元就能立竿见影,然而,近年明显感受到中药费用大涨。
罗中孝是兰州市一名中医师,高价药材令这位老中医经常左右为难。记者采访得知,一些医师会替换相近功效、价格相对便宜的中药,但疗效有可能不尽如人意。
种植端“水涨船高”,流通端层层溢价。甘肃定西是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记者采访了解到,中药材价格过高,主要症结在种植和流通这两端。
一方面,人工、农资价格齐涨,种植端“水涨船高”。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晋玲说,中药材价格上涨首要原因是药材种植成本明显增高。
另一方面,中成药涨价容易降价难。一株草变成一粒药,需要经过药农、经销商、药企初加工、批发商、中成药企业、零售商等,环节多、链条长,每层都有一定幅度的加价。
政策需再加力,促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曹海禄指出,近年来,国家通过集采、去中间化等举措引导药价回归合理区间,市场正重构统一大市场和可溯源体系。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引权建议,针对种植端成本增加的问题,可推进机械化种植与智能化管理,推进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管理。在中间流通环节,支持头部医药企业构建“种植基地-饮片厂-医院”的直供体系,从而有效降低流通成本。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