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大反攻 主题基金强势反弹
1月底以来,港股开始大反攻,截至目前,恒生指数涨超30%,港股主题基金大幅“回血”,一批布局港股的明星基金经理年内业绩表现出色。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政策持续发力加上港股的高性价比,本轮上涨行情有望延续;重点关注科技、医药、红利等资产。港股主题基金大幅“回血”1月23日以来,港股三大指数强劲反弹,恒生指数涨30.7%,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逾35%。

降低久期和杠杆 注重分散配置 债券私募采取稳健防守策略
近期债市高位震荡,市场环境相对拥挤。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债券私募在投资策略上整体偏稳健防守,降低久期和杠杆,配置以中短债为主,但也有部分私募看好长债。降低久期和杠杆注重分散配置在债券投资策略上,据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观察,近期私募调整久期策略、降低利率风险,如降低长久期债券持仓比例;同时,更多关注信用阿尔法策略,持有质地较好的信用债增厚收益。

同比增6.6倍 公募巨头密集布局红利策略基金
在近一年股市大幅震荡期间,相对抗跌的高分红、高股息的红利资产受到资金青睐,基金管理人也加大了对该类产品的布局力度,近一年申报红利策略基金84只,同比激增6.6倍。受访机构和投研人士表示,中长期看,受益于政策引导和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的趋势,高股息风格依然具有优势;同时,高股息资产的行业属性趋于淡化,战略配置价值值得重视。

主动权益持有期基金数量占比16.2% 创历史新高
随着多只主动权益类定开基金转型为持有期基金,主动权益持有期基金市场不断扩容。截至5月18日,全市场有835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以持有期形式设立,在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占16.2%,刷新历史新高;但该类产品规模连续三年下台阶,下滑程度超过主动权益类基金。

基金经理“秒删”引热议 “抢话筒”暗战“有话好好说”
近日,华北一家中小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在小红书上开账号并随后“秒删”相关内容的事情引发热议。业内在探讨其合规性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基金经理个人IP与机构行为之间的平衡问题。目前,公募基金行业的传播“声量图”分布差距很大,流量和影响力的“断崖式”分布情况突出。不仅仅是一些中小机构的声量严重不足,大中型机构在传播声量上也是“不进则退”。

影影绰绰 “帮忙资金”难逃现形 优胜劣汰 监管严查规模失真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独家获悉,有关部门正在就产品募集时借助“帮忙资金”的情况约谈相关私募机构。据悉,此次有多家私募机构被约谈,相关私募机构被要求就“产品刚成立就有投资者大幅赎回,甚至是在成立当天就赎回”的情况给出合理解释。在此期间,相关私募机构的新产品备案暂停,后续有关部门或视情况给出相应处罚。“帮忙资金”一直是公私募产品发行中的一大问题。近两年来,“帮忙资金”更是频频显露踪迹。

地产股“嗨了” 主题基金大“回血”
受益于政策提振,5月17日,地产板块演绎“大反攻”行情,地产主题基金也水涨船高。数据显示,自4月末地产板块上行以来,已有部分基金半个多月内涨超30%。根据基金2024年一季报和2023年年报,记者梳理了重仓地产板块的基金,数据显示,近一年全市场重仓地产行业的主动权益基金为数不多。

加仓权益类资产 基金“专业买手”调仓路径浮现
在近期的反弹行情中,作为“专业买手”的基金投顾是如何调仓的?从最新动向来看,基金投顾组合近期大幅提高了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重点增配了均衡成长风格的基金。另外,基金投顾组合愈发看重基金经理任职的稳定性,对于部分更换基金经理的基金,选择了卖出。大幅提高权益类仓位平安证券对天天基金上的基金投顾组合进行统计后发现,4月基金投顾组合整体的权益类仓位有所提高。

公私募积极布局“出海”产业链
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持续复苏,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向海外积极拓展业务,以捕捉新的增长机遇。在此背景下,包括公私募在内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对“出海”公司的业务流露出浓厚的兴趣,并展开深入的调研。业内人士认为,具备明显成本控制能力和品牌优势的中国制造业“出海”企业,其业绩或普遍超预期,未来“出海”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将不断扩散,看好工程机械、农机、家用电器、轮胎及电力设备等方向。

博时基金赵宪成:港股科技板块上涨行情有望持续
今年1月下旬以来,港股市场开启了一波反弹行情。如何看待港股过去几个月来的强势反弹行情?这种反弹行情能否持续?博时基金境外投资部基金经理赵宪成表示,过去几年港股市场持续调整,随着龙头公司更加强调盈利和股东回报,投资逻辑和预期也随之改变。虽然经历了近期的大涨,但港股市场仍处于低估状态,上涨行情有望延续。过去三个多月,恒生指数涨幅高达30%左右,跑赢了道指、日经225等全球主要指数。
本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