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产品升温与银行代销规范:风险与机遇并存
随着利率下行,传统存款吸引力减弱,投资者对高收益产品需求提升。A股市场企稳回升,私募产品因“高收益”受追捧,但风险也高,多数银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有限。为防范金融纠纷,监管强调规范银行代销业务,要求落实适当性管理。
私募产品升温
“今年银行代销私募产品比去年卖得好,量化私募成资金‘抢筹’对象。”北京某股份行理财经理表示。存款利率走低,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需求转向高收益产品。银行对高净值客户建议适当配置私募资产,不盲目宣传推广。
私募产品整体业绩亮眼,上半年八成获正收益,备案产品超5400只。招商银行App数据显示,代销私募股票产品平均年化15.07%。国有大行更谨慎,建设银行App上私募产品以固收类为主。
中小银行积极拓展私募代销,如余杭农商银行。银行渠道对代销私募产品准入门槛高,实行名单制管理,要求私募机构具备管理规模、行业口碑及稳健历史业绩。
违规销售“后遗症”
私募产品销售升温,但高风险特性仍需警惕。一些银行客户经理为完成业绩指标,淡化产品风险,甚至误导销售,引发金融消费纠纷。今年6月,河南省郸城县人民法院发布一则民事判决书,涉及投资人常某与某国有银行在私募产品上的纠纷。
常某称被银行工作人员违规诱骗,将100万元大额存款误购成理财产品,亏损本金41.89万元。银行方面则表示,常某属于合格投资者,风险评估等级与产品风险等级相匹配,已尽到适当性义务。
法院一审判决常某承担主要责任,银行承担次要责任。此外,河南一老人杨某也举报被银行上门推销私募基金导致亏损35万元。
规范银行代销
7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规范金融机构适当性管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金融机构了解产品、客户,将适当产品销售给适合客户;对投资型产品划分风险等级并动态管理;对普通投资者进行特别保护。
《办法》明确金融机构销售私募产品的投资者认定标准,不得变相降低投资门槛,不得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私募产品。银行线上渠道进入私募产品专区需填写调查问卷并上传证明材料,确保客户是合格投资者,有匹配的风险承受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