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变化“见证”基金业“进阶”
年内,公募基金总规模5次刷新历史纪录。今年2月份,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9.3万亿元,突破去年28.8万亿元的历史高点;到了4月末,总规模一举突破30万亿元,增至30.78万亿元;仅隔1个月时间,总规模在5月份首次站上31万亿元大关,达到31.24万亿元;7月份,总规模再上新台阶,升至31.49万亿元;9月份,总规模又一次创造历史,达到32.07万亿元。
总规模节节攀升的同时,公募基金产品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截至今年11月底,公募基金产品数量为12292只,较去年底的11528只增加764只,这一数据同样创历史新高。同时,股票基金占比逐步提升,公募基金整体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此外,公募基金赚钱能力进一步凸显。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募基金利润总额为11745.13亿元,股票基金贡献4727.65亿元,成赚钱“担当”。
公募基金管理机构队伍不断壮大,从去年底的145家增至今年10月底的163家,其中包括基金管理公司148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
一组组亮眼数据,既是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实力显著提升的体现,也是行业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最佳佐证。
今年,顶层设计对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包括“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等。下阶段,公募基金在保持管理规模稳步增长、产品类型日益丰富的同时,也将把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回报的工作“置顶”。
费率改革: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降低费率是公募基金让利于投资者、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践行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举。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明确,“稳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于7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第二阶段举措全部落地。
回顾公募基金行业费率“三段式”改革,可追溯至2023年7月份,彼时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按照“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销售费用”的实施路径,分三个阶段稳步降低公募行业综合费率。目前,费率改革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措施先后落地,主动权益类基金、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固收类基金、货币基金等多种类别的基金产品均在降低费率,让利投资者成效凸显。基金公司在7月1日前完成了与券商在佣金方面的协议重签,降低费率、规范用途,进一步顺应降费趋势,优化行业生态。据了解,第三阶段销售费率改革也在积极推进中。
尽管短期来看,费率改革为基金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但是长期来看,“降费”是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不但突出了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监管导向,引导机构将维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还将进一步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本源,更加聚焦投研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流投资机构。
接下来,随着费率改革稳步推进,或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格局重塑以及业务布局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ETF刷新多项纪录:
指数化投资生态持续完善
2024年以来,资金持续借道ETF入场,ETF新成立数量、资金净流入额等都创下历史新高。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年内新发行150只ETF,推动ETF产品总数突破1000只,达1032只;截至当日交易结束,ETF总规模达3.73万亿元,同比增长81.85%。同时,随着更多资金的持续涌入,年内ETF净流入额突破万亿元。截至发稿,全部ETF累计净流入1.17万亿元,其中,股票型ETF净流入1.04万亿元。
从ETF种类来看,呈百花齐放的态势,宽基指数、行业指数、策略指数以及债券、商品、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等多种资产类别,充分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多样化投资需求。
ETF多项纪录刷新,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
第一,从ETF产品自身的特性来看,其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市场参与途径,并且通过分散投资于指数成份股,显著降低投资风险。同时,由于ETF在名称上很容易识别,投资跟踪相关指数,信息透明度也较高,具有风格稳定等多方面优势。
第二,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环境的改善,为ETF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新“国九条”提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此后,新“国九条”相关配套政策陆续落地,进一步推动ETF市场的发展。
随着金融市场更趋全球化、市场参与者对于投资组合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投资者的热情进一步被激发,部分投资者过去难以投资的标的,如今借道ETF就可“一键布局”。
未来,随着ETF指数体系更加丰富、ETF产品体系持续完善、ETF互联互通持续拓展和ETF配套机制不断完善,指数化投资生态将持续完善。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