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点评报告:华为大力投入具身智能 国内外巨头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
投资要点
华为与多家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大力投入具身智能产业1)据财联社,11 月15 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企业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举行,乐聚机器人、兆威机电、深圳市大族机器人、墨影科技、拓斯达、自变量机器人等企业参与了签约,后续华为将与签约企业开展应用场景的相关合作。
2)华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首期方案计划将整合华为各部门的具身智能相关能力,共建具身智能大脑、小脑、工具链等关键根技术。
3)基础投入方面,由具身智能根技术实验室提供共性技术底座,大脑根技术研发及产品化涉及具身智能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算力,小脑关键技术研发包括柔性自动化装配、柔性自动化测试、多机器人协同制造、通用双臂精细制造等。
4)创新中心还将开启联创项目,由华为赋能具身智能技术,联合本体厂商及制造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打造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具身爆款产品。
人形机器人:内部政策+外部巨头共同催化,进入国内外整机厂商双轮驱动阶段1)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有望迎来内部政策+外部巨头共同催化,进入国内外整机厂商双轮驱动阶段。
2)内部政策自上而下推动:2023 年11 月2 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北京、上海、深圳、山东、安徽等地方纷纷发布地方性支持政策,人形机器人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力正在逐步落地。
3)国内外AI 巨头共同拉动:特斯拉、华为、英伟达、Open AI 等AI 巨头入局,人形机器人有望受益于AI 技术发展,产业化提速。
4)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特斯拉、国产厂商共同催化阶段:特斯拉Optimus 作为“具身智能”先行者,有望率先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国内厂商在人形机器人本体结构、运动控制算法、软件工程等方面持续迭代,并积极探索下游产业化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重要落地形式,AI 浪潮中中国厂商能够深度参与的领域1)市场空间:预计2030 年中美制造业、家政业的人形机器人需求合计约203 万台,市场空间约3185 亿元。
2)软件架构:AI 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智能化的核心功能,而人形机器人则为AI 提供了一个具身化的平台。
3)硬件架构:1)市场空间来看:从单机价值量占比来看,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矩传感器、无框力矩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价值量占比较高,在10%以上。力/力矩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原有全球市场空间分别为589 亿元和110 亿元,其他核心零部件原有市场空间大多在50 亿元及以下,预计人形机器人市场放量将带来较大弹性。2)竞争格局来看: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矩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空心杯电机、软件系统是当前国产化提升空间较大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技术壁垒较高的零部件。
投资建议:外部特斯拉、英伟达等巨头拉动,国内政策推动下国产整机厂商崛起重点推荐:三花智控、中坚科技、北特科技、鸣志电器、柯力传感、禾川科技、浙江荣泰;重点关注:兆威机电、拓斯达、中大力德、蓝黛科技、豪能股份、富临精工、雷赛智能等。持续推荐:拓普集团、贝斯特、恒立液压、绿的谐波、双环传动、五洲新春、东华测试、华依科技、优必选、博实股份等。持续关注:步科股份、安培龙、华培动力、科力尔、伟创电气、大业股份、江苏雷利、日发精机、浙海德曼、华辰装备、信质集团、震裕科技等。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冲突超预期,AI 技术迭代不及预期,数据测算偏差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