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储能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报告
新型储能是指抽水蓄能以外的储能技术
储能,是通过特定的装置或物理介质将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不同方式储存起来,以便以后再需要时利用的技术。
新型储能是指抽水蓄能以外的储能技术。储能形式根据技术路径不同主要分为热储能、电储能和氢储能三大类,其中电储能又可按能量储存形式分为物理储能、电磁储能和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除了抽水蓄能外,还包括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电磁储能包括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电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燃料电池等储能形式热储能主要包括熔融盐储能、热(冷)储能等。
每种储能技术均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各有不同的应用场景。每种储能技术均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用户综合考虑各种诸能技未的特点以及优缺点,选择最适宜的技术方案。比如,飞轮储能、超级电容、超导诸能可以解决秒级或分钟级以下的调频需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燃料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等则更适用于进行小时级调峰;氢储能适合执行季节性调峰。
储能技术特性各异,应用场景分化
按照时长要求的不同,储能的应用场景可分为容量型(≥4小时)、能量型(约1~2小时)、功率型(≤30分钟)和备用型(≥15分钟)四类。
从各类储能技术的研发推广进程看,自前我国储能技术基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压缩空气储能、储热储冷、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技术上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抽水蓄能、飞轮诺能、超级电容和诸能新技未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到了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这一数字是“十三五”未装机规模的近10倍,彰显新型诺诸能技术的强劲发展势头。进入2024年,这一趋势继续延续,上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已达到1305片十瓦/3219万千瓦时,进一步巩固一其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地位。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自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于瓦/9906万于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