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策略周报:放下踏空焦虑 思考中国故事

牟一凌/纪博文 2024-10-07 20:42:11
机构研报 2024-10-07 20:42:11 阅读

  市场反弹的原因与位置。在本轮中国资产的快速上涨,其背后是四大因素的共振:一是政策在财政、居民收入、房地产业、金融业等领域的要求都出现了一些变化;二是北上、两融等市场参与者配置于A 股资产的头寸相对较少;三是全球流动性压力缓解;四是A 股估值水平相对较低。在经历了两周的反弹后,沪深300 指数PE 已修复至历史中位数以上,PB 也从接近历史最低值修复至历史20%分位数以上。从仓位回补的角度来看,9 月24 日以来北上资金净买入512.3 亿元,两融资金余额增长247.9 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反弹中北上资金更有可能是引领者,当前以两融为代表的趋势力量正在加强。

      全球实物需求修复在途。当前国内需求端开始出现边际企稳的信号,市场投资者正期待政府侧的发力将托住中国实物需求的底部。海外来看,美国劳动力市场出现进一步企稳的迹象,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已连续上升3 个月,且时薪同比增速也连续2 个月上升。在经济软着陆下需求回升、供应链扰动的潜在影响加大、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出现二次通胀的可能性正在变得愈发现实。在国内外需求修复共振的环境中,上游资源品可能是更为受益的品种:从2021Q2 海外物价出现明显增长后,除黄金外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速度均跑输物价增速。这意味着相对于全社会物价变化和其中下游的价格水平,大宗商品实际价格可能已经处在阶段低位,如果资本市场定价的国内外需求共同向上修复的情境为真,上游资源品仍是确定性受益。

      牛市最需要“新的故事”而不是历史的经验,90 年代以来A 股牛市的逻辑其实从来没有重复过:1999-2000 年的牛市中,核心驱动力是海外科技映射和国企三年脱困计划的前景;在2007 年的牛市中,其背后的中国故事是“美国消费,中国制造”的设想;2009 年牛市的背景是“四万亿”财政刺激让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2014-2015 牛市背后是货币政策的转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导向的共振;2019-2021 年初牛市背后,是持续的金融化、房地产财富效应累积至顶峰。市场投资者喜欢将当下和历史对比,从历史发生过的的故事中去为当下的市场寻找牛市的理由,但一个朴素的规律是:历史上的牛市逻辑从来没有重复过,每一轮牛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在历史上存在可类比的经验时,这种反弹往往是短促而不可持续的,比如2019 年1 季度,大量低位修复的资产以2015年流动性驱动的牛市为蓝本,其实行情持续性很弱,2019 年以后的行情往往与之关联不大。牛市行情的主导行业,本身应该就藏在新的故事之中。

      放下踏空焦虑。股票投资的三大收益来源:企业盈利、央行释放的流动性以及同其他投资者的博弈。历史上看,同其他投资者的博弈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变量,踏空并不可怕。但由于目前个人投资者和外资涌入的现象,带来的“踏空焦虑”却是当下市场的主要关注。专业机构投资者可以接受交易尺度的踏空,真正不能接受的是在前两个因素上踏空。全球的竞争、冲突与走向“平等”的过程,本身又在让实物消耗进一步增加,实物资产相对价值上升;中国经历了去金融化,其制造业在愈发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更加彰显其价值。这也许是未来真正“中国故事”的蓝本。在我们认知的未来中,中国需求韧性的回归和海外软着陆的场景愈发清晰,我们的优先推荐:能源(煤炭、油)、有色(铜、铝、黄金)、船运(油运、造船、干散)。看好大金融板块的持续修复:银行、保险、券商。根据我们的报告《产能周期:去金融化下的挑战与机遇》,部分制造业格局优化开始出现:家电、农化制品、商用车。此外,在政策组合拳落地后,基于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不再收缩的假设,推荐消费者服务、建材和航空板块的低位修复仍会继续。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修复不及预期,海外经济大幅下行。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