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经营洞察:水火相济 稳固盈利
行情回顾
2024 年上半年,公用事业(申万)指数上涨11.76%,排名申万行业涨幅榜第3 位。同期沪深300 指数上涨0.89%,公用事业行业跑赢沪深300 指数10.87 个百分点。二级行业指数表现来看,涨幅最大的板块为火力发电子板块,上涨24.70%,光伏发电子板块下跌25.85%。
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2024 年上半年,公用事业行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0860.51 亿元,同比下滑1.74%,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1070.41 亿元,同比增长17.47%。2024 年上半年,公用事业行业营收小幅下降,归母净利润保持增长。行业资产负债率小幅上涨,资产负债结构变化不大。行业毛利率有所提升,三项费用比例保持稳定,行业净利率同比显著提升,行业盈利能力继续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提升。
从二级子行业情况来看, 2024 年上半年,火力、水力发电子行业营收小幅下降,归母净利润保持增长。行业资产负债率小幅下降,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行业净利率同比显著提升,行业盈利能力继续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提升。
光伏、风力发电子行业归母净利润下降。行业资产负债率上涨,资产负债结构持续恶化。行业净利率同比显著下降,行业盈利能力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滑。
燃气子行业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保持增长。行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行业净利率保持稳定,行业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净资产收益率同比有所下降。
电能综合服务子行业营收下降,归母净利润增长。行业资产负债率不断上涨,资产负债结构持续恶化。行业净利率同比开始提升,行业盈利能力开始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小幅提升。
行业上市公司业绩情况
公用事业(申万)上市公司共133 家,分为分为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电能综合服务、风力发电、热力服务、光伏发电、核力发电、其他能源发电和燃气九个子行业。2024 年上半年,133 家上市公司中,116家盈利,占比87.22%,17 家亏损,占比为12.78%,2024 年上半年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公司为78 家,业绩同比下滑的公司为55 家。
行业央企上市公司业绩情况
2024 年上半年,公用事业行业央企共32 家,其中20 家上涨,12 家下跌。31 家盈利,占比96.9%,1 家亏损,占比为3.1%。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公司为18 家,业绩同比下滑的公司为14 家。
32 家公用事业行业央企合计实现利润总额1157.92 亿元,同比上涨 20.33%。从一利五率指标来看,2024 年上半年,公用事业央企利润总额同比提升,净资产收益率也有所提升,央企盈利能力提升。行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央企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营业现金比率有所上升。央企劳动生产率小幅降低,人均营业收入下降1.40 个百分点。
投资建议
火电:短期来看,成本端:上游燃料价格大幅反弹可能性较低,火电公司受益于成本端改善,带来毛利率提升,增厚业绩。需求端:全社会及分部门用电增速均保持较高增长趋势,三产占比进一步提升,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用电需求进一步提升,需求增长带来业绩利好。长期来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辅助服务等电改政策出台并逐步推进,通过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的比例逐步提升,电力需要根据实际及潜力来付费,两部制电价支撑火电企业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及分红能力,火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承担调峰和顶峰作用,长期看好高ROE、高分红、高成长兼具的火电标的。
水电:短期来看,2024 年二季度,来水形式改善,水电电量周期性修复,水电价格同比有所上涨。长期来看,水电资本开支高峰已过,水电上网电价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部分省份市场化交易电价有所上涨,随着大水电梯级联调的增发效益,水电发电量及发电效益增加,未来资本结构持续优化,分红比例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核电:短期来看,2024 年二季度,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5%左右。核电审批逐步回归常态化,2022-2023 年近两年,每年核准10 台核电机组,预计到2035 年,将保持年均10 台左右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到2025 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7000 万瓦左右。长期来看,未来有望保持较快的核准开工节奏,成长性确定,核电行业受益于规模提升带来的电量增长,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天然气:天然气供给边际改善,国内部分LNG 长协价格或已出现向下拐点。供给端,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重新增长,中国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天然气进口量稳步增长,2023 年同比增长10%。需求端,受“煤改气”、供给侧改革等政策推动,气电成为国内天然气需求增长主力。国际 LNG 需求小幅回暖,供需格局由平衡趋向宽松,现货价格自2022 年 10 月以来从高点回落,预计国内部分 LNG 长协价格可能出现向下拐点,城燃价差进一步毛差修复,天然气产业链下游城燃公司有望受益。
风险提示
1、电价下调风险;2、项目推进不及预期风险;3、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4、经济发展不及预期风险;5、气源获取风险;6、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7、来水波动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